王宝恩,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院长,研究所所长。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曾受聘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此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名誉理事,中华肝病名誉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肝病学会名誉主委、急救医学会副主委,《中华肝脏病杂》名誉主编,国际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美国肝病学会及美国消化内镜学会会员。
王宝恩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致力于内科、消化、肝病、急救医学的医、教、研工作。
19岁女患者马某,在军训中突发中毒性痢疾,患者三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两天前恶寒发热,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便,无脓血。昨日早晨,患者突感恶心,遂呕吐,后突出黄绿色物中夹有暗红色血液。入院治疗,诊断为中毒性痢疾,感染中毒性休克。王宝恩辨证证属热毒血痢,遂开方通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患者痊愈出院。
王宝恩带领课题组成员,运用现代医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证明了中药能逆转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发明了抗肝纤维化中药。通过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研究感染性多脏衰的动态、分期诊断标准和多脏衰的主要中医证型、治则和方剂,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使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病死率,从年以前的50%下降到90年代的26.9%,其中多脏器衰竭病死率按美国标准计为50.9%,明显低于国外的62.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两项研究共获国家级、部级奖7项,市级奖10项,局级奖14项,共31项。
为了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王宝恩与同行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先后领导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了全国性有关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病专题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了这些领域的临床、预防及科研工作。王宝恩开创了我国肝病领域对外学术交流的新局面,先后主持召开了首次世界华人肝病学术会议和三次大型国际肝病学术会议。
从事临床和校验工作五十余年,王宝恩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在消化、肝病、急救医学和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先后发表论文余篇,撰写著作6部。王宝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他在重症感染、胃肠和肝脏疾病等领域建树颇丰,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器官衰竭和肝纤维化以及早期肝硬化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